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治理“老大难” 设备换新颜

首钢日报 A02版综合新闻  水钢站记者 杨德清 2024年06月21日

改造后的一二期制粉设备。

制粉作业区职工清理管道上的油污。

制粉作业区职工用灰刀清理电缆沟内的煤粉。

“与别人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与自己比,我们实现了一大突破。240余天里,我们干成了很多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成功将一、二期制粉区域完成色区转换并顺利通过验收,促进了生产的稳定顺行。”水钢炼铁事业部制粉作业区副主任王军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制粉作业区一二期制粉于2004年建成投产,共有两套系统。一期制粉服务于原1号、2号高炉,二期制粉服务于3号高炉。1号、2号高炉停产后,一期制粉系统的设备和管道便无人管理维护,锈蚀严重,存在安全隐患。服务于3号高炉的二期制粉系统也因使用年限较长,密封性差,职工每天清理,也解决不了问题,到过这里的人都说,如果不新上一套设备,想把这里清理干净,让设备还原本色,就像“登天”一样难。

王军是去年5月调到制粉作业区的,当事业部要求他们把一、二期制粉区域“两源”问题治理好,解决漏煤粉问题时,他的心里也在“打鼓”。王军说,一、二期制粉分为喷煤区和制粉区两个区域,分别有9层平台和7层平台,面积达3300多平方米。之前治理时,他们刚把下面清理干净,上面的煤粉又漏了下来,如此反复,职工们身心俱疲。

今年以来,从水钢第三期“SQTI”改善骨干培训班结业回来后,王军就利用所学知识对问题点进行了梳理,找出了根源所在,重新制定了整改方案。此后,由车间领导带队,大家利用周末、节假日和下班时间,按照新方案开始进行整改。屋顶漏雨,他们就把有漏点的70余平方米彩钢瓦全部更换,再对最顶层的废旧管道和停用的设备设施进行拆除,清理了不要物、更换了漏点管道,没有漏点的地方也用仪器仔细检测,并更换了磨损严重的管壁。对于一些特殊弯头,没有备品的,他们就用铁板进行包焊,增加管壁厚度。振动筛自投产以来从未更换过,密封性差,漏料严重,对此,他们更换了所有的振动筛密封垫,没有备品就用废旧皮带自行加工,使漏料问题得到彻底根治。“两源”漏点解决后,他们就开始对设备和平台上的积灰进行清理,还原设备本色。此后,又组织人员对锈蚀的铁板进行更换,消除安全隐患。

干完一层保持一层,大家齐心协力地一层一层往下干。一层地面的电缆沟内不是积灰就是积水,是色区转换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沟内电缆较多,用铁锹和锄头等工具清理就会损伤电缆。他们就买来泥水工用的灰刀,再自己制作一部分工具,一点一点地将电缆沟内的积灰往外掏,电缆上的粉尘和缝隙处就用刷子刷……每天拿着小铲和刷子细心地干活,其他作业区同事都戏称他们是“考古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用时142天,他们终于将160余米的电缆沟全部清理完毕,并打通排水口,重新制作了沟盖板,防止粉尘和地面水进入电缆沟内,频发的电气故障也得到彻底根治。

据作业区“SQTI”管理推进员何爽介绍,在一、二期制粉色区转换期间,共治理阀门漏点480个、管道漏点18处,处理轴头泄漏等微缺陷430项,清理积灰、积粉100余吨。

王军表示,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标兄弟单位还有较大差距,他们将朝着更高目标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