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污水处理系统的“创新先锋”
——记长钢动力厂水汽作业区姚利强
![]() |
|
走进长钢动力厂水汽作业区工业污水处理站,可以看见一个忙碌的身影,他就是污水处理站挂职副组长姚利强。2020年入职长钢以来,凭借刻苦努力钻研,以及“干一行、爱一行”的执着精神,不断积累检修钳工和污水处理工两个岗位的工作经验;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对工业污水处理站预处理系统、加药系统进行相应的工艺改造,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2023年被评为“首钢青年创新先锋”。
每隔一段时间,浆式搅拌机刚性联轴器中的连接螺栓便会发生断裂,需定期进行检查更换。随着时间的推移,螺栓孔径不断变大,即使增加垫片,还是会出现两轴不对称的现象,易引发设备故障。正在大家没有头绪的时候,姚利强提议,由气搅拌代替机械搅拌。说干就干,他立即进行试验,证明了新的搅拌方式在混凝时间、药剂用量上具有优势,能够切实提高混凝效果。通过改造,有效减少了检修维护的时间和次数,并节约了吊车台班费和四台搅拌机每年约11万千瓦时的用电量。
高密池斜管分离区根据“浅池理论”设计,利用蜂窝填料分割成一系列浅层沉淀层,水流向上、泥流向下,倾角60度。而位于上部的填料,因阳光照射,易滋生大量藻类,随着出水带出,造成悬浮物超标,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必须进行冲洗。但由于斜管一般都处于水池中间位置,这就需要将水池水位放空至三分之一处,再用高压水枪人工冲洗。整个清洗过程花费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并且清洗效果不佳。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姚利强主动攻关,提出在高密池上加装可拆卸式遮阳装置,有效抑制了藻类的生长,减少了杀菌剂的消耗和冲洗斜管的次数。
对次氯酸钠和石灰投加系统,姚利强进行了软硬件的升级改造,在滤后清水池增加关键次氯酸钠投加点充当补加氯的角色,补充滤池消耗量。当水量波动时,设定投加比例,快速调整加氯量,然后通过余氯反馈,对初始加氯量进行微调,解决了纯比例控制精确度低和纯余氯反馈控制滞后时间长的问题。他还通过改造石灰下料口、螺杆泵重新选型,解决了管路结垢严重及无法及时清理等问题,保证了石灰连续性稳定输送。
通过上述一系列改造,预处理水质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20)的标准,实现中水回用。洒水车水源由辛安水改为预处理水,全年可节省24万余元,能源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
工业污水产水率作为“学巴钢经验·促指标提升”厂矿二级指标,为提高该项指标,姚利强从该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出发,对影响产水率的因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调整系统运行参数,计算RO系统的实际回收率。RO系统回收率是指产水流量与进水流量的比值,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RO系统除浓水排放外,部分产水也有消耗,主要集中在启停机的低压冲洗上。如果RO机组满负荷24小时不间断运行,回收率基本维持在75%左右。在实际生产中,RO机组的运行需根据来水量、除盐水外供水量和UF产水池的液位调节,停机不能避免。运行期间,来水和外部用水量波动很大,导致RO机组频繁启停,最多达到每天启停10次之多,水量浪费严重,回收率下降至70%左右。为改善这一情况,姚利强与动力厂生产科沟通制定了《动力厂工业污水处理运行预警处置管控办法》以控制来水量,摸索出池与池之间较好的液位搭配组合。根据外供水量的变化区间,选择性地开启RO机组数进行制水,并将RO机组的启停机液位进行调整。通过以上措施,增加了机组连续运行时间,有效减少了停机次数,目前,每天RO机组的启停机次数控制在6次以内,产水率73.5%,维持在B级评价标准。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姚利强说:“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作为青年一代,他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长钢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