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为电磁站“穿新衣”

首钢日报 A02版综合新闻  水钢站记者 张志喜 李雨臻/摄 2024年07月17日

制粉作业区职工陈绍元对线路进行整理。

制粉作业区职工付应滋对电池柜进行吹扫。

制粉作业区职工李发益清理电缆沟杂物。

“三高炉干煤棚电磁站经过26天改善,不仅提高了电磁站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了设备故障和事故的发生,还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近日,首钢水钢炼铁事业部制粉作业区相关负责人王军向记者介绍。

三高炉干煤棚电磁站是进行电能传输和控制信号的设备。由于设备长期积灰、线路凌乱等原因,导致电磁站故障频发。出现电气故障时,不仅排查处理时间长,还存在火灾隐患,严重影响安全和生产效率。

为消除隐患,确保电磁站安全稳顺运行,提高生产效率,水钢炼铁事业部制粉作业区结合“SQTI”管理要求,制定了电磁站整改方案,职工利用每天下班和周末时间进行改善。

“由于我们每天只能利用仓内的煤装满,待系统设备停下来时才能将电缆抽出进行整改,生产需要时再恢复,可谓是见缝插针干,致使改善过程进度缓慢。直到三高炉年修,设备全停的几天,我们才得以全面快速推进。”王军说。

改善之初,作业区干部职工便对进线主电缆进行改造。由于此前是临时拉的一根电缆线,走线不规范,经过分析研讨后,他们决定沿着电磁站背后的墙面重新开眼并铺设电缆桥架,将电缆穿在管中,这样一来,既美观又安全。

电磁站内有各种电缆线、开关,最难的就是线路归整和清理。而且电缆线看上去相差无几,一旦抽出来接错,必将对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在向其他作业区求助无果后,制粉作业区决定由电气点检员何逃军带领车间管理人员和岗位人员一起“啃”下这块“硬骨头”。

电缆线置于槽下,在仅有50厘米宽和高的电缆沟内,电缆又不能拖地放置,怕积水和受潮。他们将电缆线一根根抽出理顺退出去,做好标识标记,特别是抽出来前还进行了拍照,以便后期恢复。经过归整,一根根电缆横平竖直地被放置到了电缆架上。在清理狭窄的电缆沟时,作业区只有身材瘦小的李发益才能下去。只见他或趴着、或蜷着在电缆沟下用自制小铲清理电缆沟内的积灰等,其他同事只能在旁边为他递工具进行辅助,每天工作结束后,李发益都是累得直不起腰。

据介绍,在26天的改善工作中,制粉作业区共投入191人次对电缆线进行清理,将多余不用的电缆退出,继续使用的则进行仔细检查测试,然后重新铺设、压头;对老化、破损或接触不良的电缆进行更换修复,共计消除各类微缺陷1147个,拆除废弃电缆200余米;对电气柜内废旧和失效的开关、接触器、继电器等进行拆除、修复、清理,拆除废旧空开10台、废旧接触器8台,按钮指示灯恢复9个,接地线恢复7根。

“此前,我们已对四高炉的干煤棚和喷煤电磁站进行了清理,但由于这两个电磁站属于新建,清理难度不大。此次整治三高炉干煤棚电磁站工作虽然难度很大,但也让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接下来,我们还会将改善过程中的经验‘移植’到三高炉喷煤电磁站改造中,让制粉作业区所有电磁站都焕然一新。”王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