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 返回目录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放大+
- 缩小-
- 常规
探秘大硝洞
十余年前,与热爱徒步的友人闲谈,大硝洞便如一颗神秘的种子,悄然种在我的心间。友人眼中闪烁着光芒,向我描述着大硝洞的宏伟壮观与悠久历史,那绘声绘色的讲述,瞬间点燃了我一探究竟的冲动。然而,看着自己疏于锻炼的身躯,这份冲动终究被胆怯之心压下,大硝洞也暂时成了心底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后来,在抖音里,无数驴友分享的大硝洞图片与视频,再次撩拨起我对它的向往。那些光影交错间的洞穴奇观,仿佛在无声地召唤着我。终于,在这个周末,我鼓起勇气,决定奔赴这场迟来的探秘之旅。
大硝洞,就隐匿在六盘水市钟山区月照乡双洞村与独山村之间的悬崖峭壁之上。它地理位置独特,进洞口距双洞村西约3500米,出洞口距独山村东北约4000米,静静伫立于乌江上游主流的大河之畔,高出河面足有150米。它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默然守望着这片土地,等待着有缘人的叩访。“进洞口宽约150米、高50米左右,出洞口宽约100米、高30米上下,全洞长约900米,平均宽约100米,平均高60米左右。”这一个个数字,无声地诉说着它的不凡,在我心中勾勒出它宏大磅礴的轮廓。
清晨醒来,望向窗外,天气预报显示虽是晴天,气温却不高——这正是徒步探秘的绝佳天气。我满心欢喜地拨通好友电话,约上同样对大硝洞充满好奇的伙伴,带上摄影器材,向着神雕峰山脚下进发。一路上,内心雀跃着期待与兴奋,想象着即将揭开面纱的神秘洞穴会是怎样一番天地。
抵达神雕峰山脚下,这里离市区不远,却出奇地宁静。或许是因为天气微凉,又或许是高考的缘故,来此游玩的人寥寥无几。停好车,我驻足仰望大硝洞洞口的方向。洞口距离停车点垂直高度约有百余米,仿佛一道沉默的挑战书。我深吸一口气,与好友相视一笑,互相鼓劲后,便毅然踏入了那片葱郁的密林。
林中,阳光努力穿透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跳跃的光影。我们沿着古人开凿的石梯拾级而上,每一步都仿佛踩在历史的脉搏上。石阶上布满岁月浸染的青苔,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烟云。清脆的鸟鸣偶尔划过林间的静谧,为这趟攀登增添了几分生趣。
约莫半个小时后,我们终于抵达了洞口。洞口矗立着两块石碑,上面镌刻着大硝洞炼硝遗址的简介:“大硝洞为一个两头巨大,中间相对狭长的水平溶洞,全长900米以上,平均高约60米,宽约100米。连通独山村和双洞村,曾是独山村村民往来的主要通道。相传古时曾在此驻军,熬硝炼制火药以抗御清军。2006年被列为贵州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文物保护碑重点保护。”读着这些文字,思绪仿佛瞬间被拉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眼前依稀浮现古人挥汗炼硝的忙碌身影,心中对大硝洞的敬畏油然而生。
在洞口稍作休整,我们迫不及待地相互拍照留念,记录下这期待已久的抵达时刻。随后,便怀着按捺不住的激动正式踏入洞中。“百闻不如一见!”进洞的刹那,这声感慨便脱口而出。洞内的宽敞明亮远超想象,宛如一个巨大的天然穹顶殿堂,足可容纳数万人。眼前的景象更是震撼人心:数十座由深色矿渣堆积而成的小山丘,错落有致地遍布洞内。那堆积如山的矿渣,总量估计超过200万立方米!我几乎难以想象,在遥远的过去,这里曾是一个规模如此惊人的硝石作坊,承载着怎样一段金戈铁马、硝烟弥漫的壮阔历史。
沿着洞内依稀可辨的道路前行,每一步都带来新的惊叹。除了沉默的矿渣山,洞顶垂落的钟乳石姿态万千,那是岩浆水亿万年间精雕细琢的杰作。每一处景致都像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艺术品,让我们频频驻足,手中的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咔嚓、咔嚓……”恨不能将洞内的每一寸神奇都永久定格。
我们边走、边看、边拍,完全沉醉在大硝洞这座奇幻的地下宫殿里。900余米的距离,在平日或许只是匆匆数分钟的路程,但在这充满未知与奇观的洞府中,我们竟不知不觉行走了三个多小时。当终于望见出口的光亮时,心中交织着完成探秘的满足与一丝淡淡的留恋。回望幽深的洞窟,那些静默的矿渣山与晶莹的钟乳石,仿佛在向我们低语道别。大硝洞的故事,连同这段探险的悸动与震撼,已深深镌刻进我们的记忆深处,成为一段历久弥新的珍贵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