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莜面香里有乡思

首钢日报 A04版副刊  首钢矿业子弟学校初二(5)班 胡萁珊 2025年07月02日

“快来吃饭,今天给你做了好吃的!”爸爸的声音从厨房传来。

“哇,是什么这么香?”我还未走到餐桌旁,一股熟悉的清香便钻入鼻中。赶忙走近一看,果然是家乡的特色美食——莜面。爸爸在奶奶那里学得了一手做莜面的好本事。刚把它端上桌,我便迫不及待地夹起两个莜面鱼鱼,埋头猛吃起来。这熟悉的味道,像一把温柔的钥匙,瞬间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思绪悠悠飘回了童年的奶奶家。

奶奶的家在张家口的坝上地区。小时候,每年寒暑假回到那里,奶奶总会变着法子做一大桌子好吃的,其中莜面绝对是餐桌上的“常驻嘉宾”。尤其是在夏日的午后,小院里树影婆娑,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星星点点地洒在地上,像跳动的碎金。这时,奶奶系着那条洗得泛白却格外干净的围裙,在小小的厨房里开始施展她的“美食魔法”。只见她从柜子里舀出金黄的莜面粉,缓缓倒入温水,双手随即娴熟地揉动起来。那面团在她宽厚温热的掌心里翻滚、揉捏、融合,不一会儿就变得光滑而富有韧性,仿佛被注入了生命。

最让我着迷的是看奶奶搓莜面窝窝。她常坐在温暖的炕沿边,动作行云流水,带着一种笃定的韵律。只见她灵巧地揪下一小团面剂子,在光滑的石板上用手掌外侧轻轻一搓、顺势灵巧地一绕,眨眼间,一个薄如蝉翼、中空圆润的莜面窝窝便亭亭玉立地诞生了。我在一旁看得心痒难耐,忍不住缠着奶奶要学。奶奶总是慈祥地笑着,递给我一小块面团,耐心地指导:“手要轻,劲儿要匀。”我学着她的样子,揪面、搓面,可那面团在我手里却像顽皮的孩子,根本不听使唤,不是死死粘在石板上扯不下来,就是被我搓得又厚又歪,不成样子。急得我额头都冒出了细汗。奶奶轻轻拍拍我的手背,温和地说:“别着急,娃子,慢点儿来,手上有数了就好了。”在奶奶一遍遍的鼓励和示范下,我一次次屏息尝试。终于,一个虽然歪歪扭扭、厚薄不均,但总算能站住的“莜面窝窝”出现在我的掌心!那一刻,我兴奋得差点跳起来,奶奶也笑得眼睛眯成了两条缝,满脸的皱纹都舒展开来,盛满了欣慰。

蒸笼揭开的刹那,白蒙蒙的热气汹涌而出,带着莜麦特有的浓郁香气弥漫开来。雾气稍散,便见笼屉里:小巧的莜面窝窝宛如一个个精致的玉杯,整齐地排列着;细长的莜面鱼鱼恰似无数灵动的银蛇,互相依偎;圆墩墩的莜面饨饨(一种莜面卷成的筒状或墩状食物)则像憨态可掬的小宝塔,敦实可爱。奶奶的手在蒸笼与案板间上下翻飞,一会儿摆,一会儿放,动作娴熟利落,仿佛在完成一件心爱的艺术品。这热气腾腾的莜面,早已超越了食物的范畴,它是家乡最鲜明的符号,是系着亲情的温暖纽带,是童年最踏实的底色。

奶奶把蒸好的莜面端上桌,热气腾腾,香气四溢。接着,浇上她早已用自家腌的酸菜、土豆丁、肉末精心熬制的、浓稠喷香的卤汁。一家人围坐桌旁,爷爷通常会惬意地给自己倒上一小杯白酒,爸爸妈妈笑着不停地给我碗里夹菜。大家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这质朴却无比美味的家乡饭,一边热络地唠着家常,欢声笑语在小院的角角落落里回荡,随着傍晚清凉的风,飘得很远很远。

如今,我远离了家乡的坝上平原,在另一座城市求学。想念莜面时,爸爸有时也会特意为我做。他做得也很用心,味道自然是不错的。可不知为何,我总觉得,无论爸爸怎么做,似乎都少了点什么,做不出记忆深处那魂牵梦萦的味道。那些和奶奶一起在小院树影下搓莜面的宁静午后,那蒸笼揭开时扑面而来的、混合着柴火气息的莜麦浓香,还有一家人围坐桌旁、笑声满院的温馨场景……都已沉淀为心底最柔软、最珍贵的琥珀,永远散发着温暖的光芒。那独特的莜面香啊,是故乡泥土的气息,是奶奶手掌的温度,是再也回不去却永远怀念的旧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