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为楫 破浪前行

——记通钢公司马增毅创新工作室

首钢日报  通钢站记者 孙政依   2025-07-02  

马增毅(中)为工作室成员讲解如何快速排查变频器故障点。

创新成果

通钢公司马增毅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8年,完成课题攻关、技改项目34项,系统集成升级改造项目6项,电气元件国产化替代21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累计为公司创效4600余万元。该工作室曾获评“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示范性创新工作室”“通化市马增毅劳模示范创新工作室”“首钢集团优秀职工创新工作室”等称号。

工作室名片

通钢公司马增毅创新工作室现有骨干成员11人,包括马增毅、程平、徐德明、刘晓梅、孙志刚、李竞妍、马铖骏、宋继鹏、姜嘉豪、马一超、王艳涛。其中,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2人、助理工程师4人。马增毅曾获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岗位能手、钢铁行业党员先锋、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吉林省技术能手、吉林省创新达人、通化市优秀共产党员、通化好人、首钢劳模、首钢模范共产党员、首钢“三创”标兵等荣誉。

创新故事

“马工,这个电源模块能修吗?”

“能!什么时候要?”

“越快越好!”

“好的,一天差不多就能修完。上次的PLC电源也修好了,你取走吧!”

踏入通钢公司马增毅创新工作室,记者正看到通钢公司检测中心实验室主任于丹前来向马增毅寻求支援。

于丹说:“马增毅创新工作室修复故障设备效率极高,相比采购备件,既节省时间,又降低成本。近期,工作室帮中心实验室修复了两套控制系统的PLC电源,还依据实验室的实际需求进行技术改造,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提及此次修复工作,马增毅记忆犹新。“这两套PLC电源系统程序加密,给维修工作带来极大挑战。”当时,马增毅创新工作室成员围坐在会议桌前,针对修复与优化方案展开激烈探讨。拆解的电路板铺满桌面,成员们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在空气中激烈碰撞。“我们先根据实物绘制电路图,深入了解电源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工作原理,再对每个点位进行全面排查,只有确定了具体的损坏原因,才能精准施策。”马增毅目光坚定,沉稳地提出解决方案,并运用自创的“局部大电流检测法”逐一排查,终于在当晚9时左右,成功揪出了“罪魁祸首”——外部电源串扰导致PLC电源系统损坏,并精准定位故障点。

虽然故障原因已经查明,但工作室的紧张氛围丝毫未减,紧接着便是争分夺秒地寻找元件。成员们在拆机元件中仔细翻找,“这个元件看起来能用,拿来试试。”最终,他们利用报废的拆机元件及国产芯片,开启设备修复工作。马增毅亲自上阵,熟练地操作焊接工具,将一个个元件精准焊接到位,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他却无暇顾及。

历经三天的艰苦奋战,设备成功修复并通过测试。随着指示灯的亮起,工作室瞬间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多日的疲惫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但他们并未就此满足。为杜绝外部电源串扰再次“捣乱”,马增毅创新工作室马不停蹄地开展后续优化工作。在电源输入端安装滤波器,并精心调试参数,有效抑制了电源线上的电磁干扰和射频干扰。同时在电源电路中增设稳压芯片,确保输出到PLC的电压稳定在规定范围内。

如今,经过修复与优化的PLC电源系统各项性能指标显著提升。输出电压稳定性大幅增强,波动值被严格控制在极小范围内,完全契合PLC对电源电压高精度的要求。此次改造不仅提升了系统稳定性,还为检测中心节省备件费用4.6万元。

这次改造只是马增毅创新工作室众多改造项目中的冰山一角。今年以来,该工作室共维修各型工业设备56台降本约56.9万元;维修电子器件节省维修及配件费用51.4万元;修复报废设备器材108台件,创效54.1万元。一组组数据背后,是马增毅创新工作室为企业降本增效作出的坚实贡献。

今年,马增毅创新工作室深入推进“一引领两融合·做表率当先锋”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强化一线服务,全力攻克产线的难点痛点问题,成效显著。

作为通钢电气设备维护领域的佼佼者,马增毅经常深入一线,为现场提供技术帮扶与指导。近期,通钢公司焦化事业部备煤作业区16号配煤盘变频器损坏,该变频器属于西门子M440系列,按照维修手册的标准操作流程,拆装一次耗时6小时。马增毅凭借多年丰富的维修经验,总结出一套“变频器快速更换法”。他现场手把手教学,在其指导下,维护人员仅用20分钟便完成了更换和参数匹配,极大地缩短了维护时间。此外,马增毅还结合焦化生产实际,深入分析此次故障原因,发现斜坡参数设定过小,导致变频器过载。随后,他对该系统参数进行修改,有效提升了系统的稳定运行效率。

在技术传承上,马增毅创新工作室积极开展内部成员互帮互带活动,已先后培养出15名技术骨干,多名成员荣获首钢劳模、通钢劳模等荣誉称号。工作室内部还划分了软件、硬件、自动化、系统集成网络等多个技术小组,针对工作室的4名青年职工开展点对点指导,为青年职工搭建了创新实践的广阔舞台。

记者手记

面对复杂棘手的技术难题,通钢公司马增毅创新工作室毫不退缩,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大胆创新的精神,一次次突破技术瓶颈,解决了多个难题。该工作室的创新并非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而是紧密围绕公司生产实际需求展开,从设备维修到技术改造,从降本增效到提升系统稳定性,每一项创新成果都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动力。

马增毅创新工作室的成功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只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向“新”而行,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辟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