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朋友圈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安全隐患排查没有旁观者

首钢日报 A02版综合新闻  刘国珍 2025年07月09日

在生活的舞台上,安全并非是一场可以侥幸取胜的赌局,而是一场需要全员参与、时刻警惕的持久战。

一次违规用火,可能瞬间点燃一场灾难;一个机械故障,或许就能引发一次致命事故;一次操作失误,甚至能让生命在刹那间消逝。它们可能是动火时散落的火星,一滩毫不起眼的油渍,或者一枚无意中掉落的螺丝。它们也可能是被封堵的逃生出口,无法闭合的防火门,甚至是干涸无水的消防栓……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正是我们身边潜藏的安全隐患。

安全隐患如同潜伏在生产生活暗处的礁石,悄无声息地隐藏在每一个角落。它们主要集中在四大维度: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风险、管理上的缺陷,以及人的不安全行为。

物的不安全状态,如设备老化、防护装置缺失、电气线路裸露,这些隐患似乎总是以“显眼”的姿态示人,仿佛在常规检查的“扫描”下无所遁形。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便会发现这些隐患背后,其实有着人的疏忽这一“幕后黑手”。维护工作被一拖再拖,检修走过场如同走马观花,违规改装肆意妄为……这些行为背后,是人们安全意识的淡漠,如同一潭死水,让安全隐患在不知不觉中滋生蔓延。

作业环境的风险,如同一个个隐形的“陷阱”。通风不良的有限空间,宛如密不透风的“死亡之室”;杂乱堆放的作业现场,犹如一片混乱的“雷区”;标识不清的危险区域,让人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前行。这些环境隐患的形成,同样与人的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往往源于管理的松懈,如同大坝上的蚁穴,逐渐侵蚀着安全的根基;也源于员工习惯性违章,如同顽固的病毒,不断破坏着安全的防线。

管理上的缺陷,更是安全隐患的体制性根源。安全投入不足,让企业在安全建设上捉襟见肘;培训流于形式,如同一场没有硝烟的“假战争”,无法让员工真正掌握安全技能;应急预案不完善,如同一张漏洞百出的“安全网”,在关键时刻无法发挥作用。安全隐患整改弄虚作假,常被表面的“安全达标”所掩盖,如同一层华丽的外衣,掩盖了内部的腐朽。这些管理缺陷,如同一颗深埋在组织内部的“毒瘤”,时刻威胁着整个系统的安全。

而人的不安全行为,更是安全隐患的“导火索”。人们对那些显而易见的安全隐患“大概没问题”的漠视和侥幸,如同一道深深的裂痕,撕裂安全之基。当某个安全隐患长期存在且被多数人接受时,新员工会不自觉地将其视为“正常状态”,陷入羊群效应,盲目跟从。这种“集体无意识”现象,如同一种无形的病毒,在人群中悄然传播。这些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顽固存在,如同一颗最隐蔽的“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生产安全。

安全隐患排查,绝非某个人或某个部门的事,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查找身边的安全隐患,需要“人物环管”的协同共治,如同一场全方位的“协同作战”。首先,我们要树立“安全隐患排查,人人有责”的理念。要纠正“隐患排查有安全管理机构和专职安全人员负责就行了,我们一线员工只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可以了,隐患排查与我无关,发现隐患我就绕着走,没有必要用别人的错误折腾自己”的错误认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亮点之一,就是将“安全生产责任制”改为“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了一线员工的责任意识。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人人尽责。查找隐患不是“某个人”的职责,而是每个人共同的责任。只有通过全员积极参与查找身边的安全隐患,才能实现“一人把关一处安,众人把关处处安”。其次,我们要提升查隐患能力。既然查隐患是每个员工的工作职责所在,那么能查出隐患才有可能胜任工作。比如一个天车工,如果只会操作天车而不懂怎么查隐患,严格地说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天车工。因为干好安全工作的关键,就是防患未然,就是及时查找发现隐患,并把隐患当成事故处理,把隐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前面,事故才会远离我们。

安全环境人人共享,隐患排查没有旁观者。忽视隐患就是纵容事故,除隐患就是防事故。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查找身边的安全隐患,让安全隐患无处遁形,让平安相伴你我。